主页 > 好文 > 正文

茶馆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

时间:2025-03-06 12:26:40 点击:0
茶馆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

茶馆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茶馆读后感1000字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茶馆读后感1000字

读完了中国话剧的经典作品之一——老舍先生的《茶馆》,这是中国一部不朽的传奇。

清朝末年,古老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大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在内,腐朽残缺的大清王朝气数已衰,风雨飘零;在外,西方列强和邻国日本对清朝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一年,正好是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的戊戌年,老北京城风云变幻,灾难重重。《茶馆》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开始的。

老舍先生将古老中国近五十年的时间跨度,和六七十个主、次人物全部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茶馆中,又以晚清戊戌变法,民国 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三个时间段,展现了古老中国近五十年的风云变幻,以及遍布三教九流的众生百态,控诉“吃人”的旧社会舞台。

坐落在老北京城的裕泰茶馆,这儿每天人来人往,有各色各样的人,聊的都是天南地北,但是在这儿的不许,就是莫谈国事。

第一幕以戊戌变法失败为背景的戏开场。来茶馆里的人高低贵贱,鱼龙混杂,各色形态。有被逼得卖女儿的;有闲得提笼遛鸟的;有搞歪门邪道,贩卖人口的;也有心怀壮志,想实干兴国的。这就是晚清民间百姓的生活图景。在这一幕中,印象最深的是常四爷,他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和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的像二德子这样的人。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抓进了监狱。而这腐 败的大清国正如常四爷所说的,苟延残喘了几年,最终还是亡了。

镜头一转到了第二幕,已是民国几年,此时天下荒乱,民不聊生。老北京城内大大小小的茶馆前后相继关了门,为了避免被淘汰精明能干的掌柜王利发改良了茶馆。他把茶馆的前部继续卖茶,后部改成给人住的公寓,保留下来的是“莫谈国事”的纸条,继续经营他的裕泰茶馆。此时军阀混战。军阀们对百姓无休止的掠夺和残酷的欺压,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头、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等事例都展现了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社会图景。

第三幕描绘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画面。抗战的胜利并没有改变老百姓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城横行霸道,老百姓依然处在被掠夺压榨的黑暗社会中。譬如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等等。其中让我难以接受的是《茶馆》的结局,王利发的茶馆被人霸占,王利发选择在裕泰茶馆上吊结束自己的一生。他说:“这是我的茶馆,我活在这儿,死在这儿!”这个结局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王利发做了一辈子顺民,但是黑暗的社会还是没能给他过一个好日子,他是一步一步地被逼死的。

老舍先生笔下的六七十个人物,都被描述得栩栩如生,非常鲜明,他们都是时代变迁下的中国人,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历史自我写照。这些人物赋予《茶馆》永恒灵魂和思想。

老舍先生只用小小的一个茶馆,跨越了近五十年,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如草芥,在乱世中飘零,讽刺了那个黑暗的时代,给后人呈现出一个水深火热,腐朽僵化的中国。旧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早已开始,我们通过经典《茶馆》,了解感受那段屈辱的历史,并要以史为鉴,,砥砺前行,为中华复兴而献出自己毕生的力量。

第二篇:茶馆读后感1000字

浅斟慢品,任尘世浮华,眼前氤氲的水雾,缠绵,消散……

茶馆,一个充满情思的地方,它固执地守在尘世浮华中,护住了自己的清雅。她微微颔首,捊须而笑,衣衫翩翩,绝世而独立,于一方角落见证着市井百态。

老舍先生的茶馆,正似一杯幽幽清茶,不浓不烈,不急不躁,不沉不浮,从从容容,淡泊致远。像低进尘埃里的素颜,似高攀灵魂的风骨,忍不住,去口味。

初品,是岁月的苦涩。

第一幕,一个初秋的上午,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走进裕泰歇脚,茶客们细品着茶点,闲聊着风月。突然,一洪亮的男声携着满怀的豪情,对醒目的“莫谈国事”恍若无视,拍案诉说着对洋鬼子的不满,眉眼中的壮志显而易见,却被那特务吴思子和宋祥子抓了去。可怜的康老六为了让女儿过上好日子,将女儿卖给了年过七旬的庞太监。女儿凄凉的泪向人们诉说着对世界的不满。于这一方茶馆,各色的人演绎着各色的人生。

亲抿一口,品味出些苦涩,融着些百味,苦涩的绝唱,响彻岁月的枝头。就像乌云密布的天,让人不由得心情沉重。这样的《茶馆》,让我不禁想去再次品味。

再品,是乱世的本味。

人们追逐着时光的脚步,来到了民国初年。身处乱世的裕泰艰难的维持着,掌柜王利发积极改良,却屡遭失败。唯有那“莫谈国事”变得更加醒目。掌柜的儿子与儿媳打点着茶馆。常四爷终于出狱了,将他关进去的二人却又成为军阀的走狗……这一方茶馆,接受着岁月的考验。

望茶叶于杯中沉沉浮浮,与沸水的碰撞,激出了最美的舞踏。它飞旋着,舞着它的态度,于乱世中的一丝本味。这清茶愈加苦涩,可又让人们品出了它的态度,它的决心,它的本真。而我们于这如海的苦涩中寻懂了那一丝本味,去追寻那心心念念的苦尽甘来。

饮尽,是人生的风月。

故事终有尾声,一个个子承父业的青年再次聚集在不似从前的裕泰,带着从前的希冀,守着父辈的故事,于乱世中,遇见,又错过……常四爷的生活更加凄惨了。当昔日的意气风发变为老年的感慨万千,眼底的风霜是岁月的痕迹与无可奈何。咀嚼着前尘往事,感慨着世道崎岖,对着世间的麻木悲凉冷笑。但康大力作为一个青年热血地投入革命斗争,以及康顺子、王大拾等投奔西北游击区,何又不是奔赴光明前景,向可悲的社会唱响反抗之歌?是啊,当你老了,可永远有人正年轻着。

这一口,品尽了这世间繁华,品尽了人生百味,品尽了风花雪月。回味悠长,沉痛的苦终会过去的吧。苦尽甘来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人们品着清茶,品着事故。城市一隅的一方茶馆,茶馆无言却守着岁月,过去的过去,岁月流逝;故事的故事,茶馆记得。

这样的《茶馆》让人怎么不去用心品味。

清杯一壶茶,品味余后生。一杯茶,一个地方,一群人,一个故事,一本书,一杯茶……用心品味……

第三篇:茶馆读后感1000字

老舍茶馆中塑造的人物颇多,虽有主次,但依旧庞杂,这样的庞杂汇集在茶馆之中,流动的时间,流动的人物,三教九流之人,跟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只是唯一不变的是权力的压迫与荒唐。

茶馆中五十多号人物大致可分为两拨:一拨是以王利发、松二爷、常四爷、秦仲义为代表的被压迫者,他们大多善良淳朴,虽并非理想化的道德形象,但心眼不坏,不以迫害他人为生,更多的时候是被压榨的对象,面对压榨他们无力还击,在动荡的岁月里无奈而艰苦的存活;另一拨是一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庞太监、巡警为代表的当权者,他们手握权势,在国难危急之时在其位却不谋其职,反敲诈勒索平民为自己谋取津利。可笑的是,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人一生求仁求义,在时代变迁中想方设法以心安理得的方式存活,以符合正常人性期望的方式游走于人间,他们完整的一生在悲剧中结束。而灭绝人性的、“吃人”的人,比如刘麻子、吴祥子却在小刘麻子等这些下一代继续绵延,甚至变本加厉。善良者带着他们的善良消失,恶霸将他们的恶继续传承。意味着责任的权力反倒成了作恶的凶器。

剧本三幕戏聚焦晚清时期、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阶段在茶馆演绎的悲剧,不同于小说,剧本受舞台限制,无法像小说那样宏观展示时代生活,然而三幕戏中具体人物遭遇足以代表时代的悲剧:穷人迫于生计卖儿鬻女,官员对百姓敲诈勒索,物资匮乏贫穷饥饿普遍。悲剧中更是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景象,如庞太监要娶妻生子,两个逃兵要共用一个妻子,庞四奶奶要当娘娘。荒唐与悲剧并存的时代到底是战争动荡的必然结果,还是权是被扭曲的人心利用的影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在老舍的茶馆中似乎有权势者大多是恶霸,自恃高位,不顾他人死活,甚至亲自酿造了他人的悲剧。在那个时期,人们对全市的印象便是“欺压”“鱼肉”,对他们的态度便是服从。这样的风气与氛围,让人不禁怀疑到底是权势刚好落入恶霸手中,还是在一个缺乏民主的政治系统下,权势之人被“熏陶”成了恶霸。

动乱的时代不是人性不堪的理由。生活艰难,但总有人选择以善意对待世界,权势带来的优越感总是容易蒙蔽人的眼睛,权与民的脱离不是权的措,是掌权者荒唐的选择。

第四篇:茶馆读后感1000字

每当我拿起杯子,闻到茶的芬芳,品尝茶的味道时,感受茶的味道在口腔中回味,有些许苦涩,总能想起老舍的作品《茶馆》,又回忆起在裕泰茶馆里来来往往,生存于乱世的茶民。

“全方位地进入老舍的沉痛叙事和世态,讽刺视野的,只是传统市民社会的新老市民,其中又以老市民的形象最成功。”回忆《茶馆》,裕泰茶馆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但骨子里顽劣的性子是一样的。一开始,各种各样的茶客聚集在裕泰茶馆喝茶歇息,有遛鸟的常四爷和松二爷,有做买卖姑娘生意的刘麻子,有衙门办事的宋恩子和吴祥子。阿谀奉承的秦仲义,看到有权有势的,便趁机接近,用尽好话讨得他们开心;怕事软弱的王利发,看到贫苦寻求帮助的乡妇和孩子,只一味服从了上层人物的命令,将人赶出去;封建保守的庞太监,“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死活要脸的常四爷,喝茶必要自己带茶叶,想省钱却又想天天去茶馆显摆。在我眼中,老舍对这些人物是同情的,有的人物会走得很成功,但更多的是被乱世拖住了手脚,只能屈服于现实,挣扎只为能生存,所以才会是这样的性子。

《茶馆》的时间维度从维新运动失败到袁世凯去世后军阀割据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这是一个政权更迭的时代,裕泰茶馆也在混乱之中逐渐没落。“莫谈国事”的纸条越发凸显,“茶钱先付”跟着出现,一步步点明茶馆的处境不好。老板王利发更是随着裕泰茶馆而改变,成为那个时候下层市民艰苦生存的缩影。为了接手父亲留下来的遗产,王利发奉承有财的秦仲义,有势的庞太监,让茶馆经营得更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避免被淘汰,王利发另开了公寓,将茶馆用时装美人装饰一番,并成为了硕果仅存的一家大茶馆,但这一切最终也都随着王利发“上了吊,吊死啦”消去了。我心疼王利发的“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法子不过是为了活下去。”,王利发确实为了生存改变了,但也知道乱世中这种力量太弱小了,失败是必然的。

认真想想,茶馆的结局又是必然的,在第一幕最后埋下了伏笔。茶客说的一句话:将!你完啦!表面上指下棋的输赢,深层上是指维新运动的失败,贯穿全文去理解,这个又是暗示了茶馆不管怎么进步,都逃不过最后改革变形的结局,因为帝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改变了社会风气,冲击了传统,让封建时代的人们像赶鸭子上架一样去适应资本主义,让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茶馆无法生存。

我想到了一句话:生命只是妥协,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从中学上了大学,有一些教学方法,学习内容改变,原以为能和以前不一样了,不用被老师每天赶着作业,却发现其实和以前一样啊,只是除了作业之外,还有讲座什么的,我们依旧是被赶着去做。和我理想中自主自强的大学有点差异,想到了王利发,感觉自己有一秒像变成了他,为了完成任务我开始忙碌,却不知道为何,只是单纯地去屈服,突然好想知道他理想中自己接手老爸的茶馆是如何的呢?

是啊,世事变迁,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人最难得就是学会追上时代的脚步,主动选择变革学习,而不是被生活所逼迫着改变,才能不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迷失自己。我们不是老舍笔下的王利发,趁着我们这个还是和平的时代,努力抓住自己的命运,解决掉眼前的苟且之余,还能享受诗和远方。

今天上面这些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茶馆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方便大家阅读。